【产业亮点】集安打造优质高效农特产业,“小江南”崛起大产业!
| 招商动态 |2016-07-27
白桃、板栗、江鱼等特产成为叫得响的品牌,行销八方供不应求;以人参为主导的特色种植,走上了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之路;采摘、休闲、农家乐等观光农业,成为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精神乐园……
集安市气候温润物产丰富,素有“特产之乡”的美誉。近年来,这个市依托优良生态资源,按照“突出特色,打造精品”的发展思路,建强产业基地,壮大龙头企业,打造特产品牌,使农特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,富裕一方农民的“发财树”。
建强特产“第一车间”
集安市根据县域实际,科学制定农特产业发展规划及人参、葡萄、果业等子规划,引领和指导全市特产业统筹科学发展。加大财政扶持,突出抓特色产业,全力打造“块状经济”格局,以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产业化跃进。
现在,全市园参和西洋参留存面积达到470万平方米,林下参稳定在1万公顷,非林地栽参发展到630万平方米,带动从业人员1.2万人,人均年收入3万元。山葡萄种植面积稳定在2.1万亩,新发展“北冰红”等优良品种5000亩,食用菌1000万袋,五味子面积3000亩。特色优质水果发展到3300亩。
全市特产业专业镇、专业村层出不穷,青石镇的山葡萄、秋皮村的林下参、清河村的香菇、果树村的水果、地沟村的蓝莓等远近闻名,畅销不衰。
做大、做强的龙头企业
集安市把扶持做强农特产业龙头企业纳入工作重点,按照“扶优、扶强、扶大”的原则,优化重组壮龙头,激活民资建龙头,招商引资办龙头,催生出农业的裂变式扩张效应。引进了康美药业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,建设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好、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,其中,康美新开河公司吉林人参产业园已投产达效。目前,全市人参加工企业发展到123户,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户,省级3户。这些龙头企业上联市场,下联农户,拉长了产业链条,促进了整体效益的提升。
现在,全市人参总加工能力达到1.5万吨,跃居全国之首。已开发人参医药、人参食品保健品、人参化妆品三大领域440余种产品,益盛药业实现了人参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实的全株开发利用。2015年,全市人参加工业实现产值37亿元。
培育铸造 “闪光品牌”
品牌就是效益。因此,该市大力开展绿色、无公害、有机、著名商标等品牌创建工作,加快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,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。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驰名商标、省级著名商标,创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新品牌。创新宣传理念和方式,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加相关博览会、农产品展销会,化“名品”为“名牌”。
经过持续不断的培育打造,“益盛”、“新开河”商标被评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;“吉聚”、“永德”、“红五味”商标被评为吉林省著名商标,新开河“模压红参”等21种产品获得“长白山人参”品牌产品资格。集安山葡萄、“老雷头白桃”等闪光品牌已享誉四面八方。
编织“坚韧纽带”
通过市场带龙头、龙头带基地、基地连农户,集安市特产业实现了“慢做农业”到“快做市场”的转身。同时,鼓励引导农民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,使农民与市场对接。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,从“公司+农户”到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、“公司+基地+专业合作社+担保公司+农户”,全市已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26家,直接入社农户2.9万户。
市里加大对企业创建名牌产品、驰名商标的支持力度,鼓励有关乡镇、村及企业、合作社申报地理标志产品、绿色有机产品。积极开展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区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创建活动。积极组织各企业参加各类招商会、产品展销会,加入行业协会。充分发挥电视、广播、报纸、杂志、互联网等多种宣传载体的作用,广泛发布农产品信息,推进“农超对接”。加大对集安“特产之乡”、“人参精深加工基地”、“山葡萄冰酒之都”等品牌培育和对外宣传力度,提升了集安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本期编辑:姚远
推荐阅读:
【特别关注】聚焦农业现代化建设的“金洲模式”
【风景独好】霍家店“巴厘岛”,带你领略自然神韵,感受生态浓情!